佛禅十大公案 | 悦读
何谓公案
公案是著名禅师判断迷误是非的言行记录,是禅佛修心的重要内容。参公案的宗旨在于获得开悟。
公案是文字禅的重要形式,弥补了南禅慧能时期不立文字的缺憾,对中国禅从不立文字到文字禅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,也是中国禅发展的第三里程碑。
黄梅五祖寺住持弘忍大师因年事已高,想选受衣钵人,高徒神秀半夜在墙上写下:
身是菩提树,心如明镜台。
时时勤拂拭,勿使惹尘埃。
早晨,大家看了都很钦佩,认定五祖必将衣钵传于神秀。不料,一个不识字的烧火小僧徒却托人在对面墙上写下一偈:
菩提本无树,明镜亦非台。
本来无一物,何处惹尘埃。
弘忍见了,一言不发,却把衣钵传给了那个不识字的小僧徒。小僧徒接钵,怕有事就逃走了。这个不识字的小僧徒就是后来的六祖慧能。
司空本净禅师曰:“若欲求佛,即心是佛。若欲会道,无心是道。”
曰:“云何即心是佛?”
师曰:“佛因心悟,心以佛彰。若悟无心,佛亦不有。”
曰:“云何无心是道?”
师曰:“道本无心,无心名道,若了无心,无心即道。”
光庭作礼,信受。
平常心就是自然心、自性心,而非刻意而为。平常心也即无住心,旨在解决当下。
平常心也就是真心,无所住心,所以人不能有痴心。总之,平常心即佛,平常心即道。
源自《摩诃般若波罗密多心经》,是大乘佛教的主要义理。色,不是女色之类,佛家认为是事物的现象。包括眼睛能见到的,或是见不到的。佛家认为世间万物皆虚幻。
空,是什么?佛家认为即使是眼睛当下看见的也是因缘的、无常的、因果的和轮回的。
色(万物):事物的现象是虚幻的。
空:事物的本质是无有的。
总之,佛禅修持的最高境界只有八个字:万法皆空,万有皆无。这也就是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的深意。
这是佛家修持的根本,禅家也一样。
五蕴: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。
色蕴:万物的表相(虚幻)。
受蕴:接纳事物(心性所受)。
想蕴:思想(心性所想)。
行蕴:行为(心性所动)。
识蕴:认识(心性所识)。
千代野禅师是这首禅偈的作者,她是日本禅宗史上最著名的尼师,也是第一位到日本传法的大觉禅师的弟子,京都尼寺五山景爱寺女众道场的开创尼师,并为中国禅在日本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。
千代野尼师出道前是日本绝色美女,因为貌美,几乎所有寺院都拒绝收她出道,因为怕她的美色把出家人的心扰乱了。于是她做出了惊人的举动,用烧红的火炭自毁了自己美好的容貌,这一举动震撼了来自中国的大觉法师,大觉法师终于为她剃度为尼。
之后几十年的修禅都未得悟,后来却是在一天夜里,她重复着担水时,欣赏着竹桶里美丽的月亮。突然,竹桶破了,水洒一地,水没有了,水中的月亮也没有了。这一瞬间,千代野突然开悟:原来世间万物皆空……于是她写下了这首著名的禅偈。
久参泐潭,潭因问:禅师西来单传心印直指人心,见性成佛,子作么生会?
师曰:某甲不会。(《续传灯录》卷五)
这是禅经佛理的经典禅语。直指人心即直入本性,本性即本心。何谓见性?
本无自性,性本空寂,更无有见。所以见性成佛,是修禅达到真无境界,即是见性;
空无所见,即是成佛。但须去除贪、嗔、痴、慢、疑、恶见六根烦恼,去除一切执著,妄想。达到了见无所见,方是见,心性已空,方是佛。
梵志两手持花献给佛陀。
佛陀说:“放下!”
梵志放下左手的花。
佛陀又说:“放下!”
梵志又放下右手的花。
佛陀仍说:“放下!”
梵志不解,问:“我两手的花都放下了,还有什么可以放下呀!”
佛陀说:“放下你的外六尘,内六根,中六识,一时舍却,舍却到无可舍处,才是你安放生命的处所。
这一段有名的禅语含有很深的哲味,这是得与失的辩证哲理,要真正得佛心,就必须五蕴皆空,那就必须妄念贪欲尽去,这就是放下。不仅要放下有形的花,更要放下尘世的贪欲妄念。
同样禅理,禅录也记载了关于放下的不少公案。其深意皆在于放弃迷误执著,心中才能装得进佛性。
据《五灯会元》载:
赵州从谂禅师,一天,一僧人来参拜,师问新来僧人:“曾到此间否?”
答曰:“曾到。”
从谂法师道:“吃茶去。”
又问一新来僧人,僧曰:“不曾到。”
师曰:“吃茶去。”
后院主问禅师:“为何曾到也云吃茶去,不曾到也云吃茶去?”
师曰:“吃茶去。”
这是禅门顿悟的机锋语录。
“吃茶去”是赵州从谂禅师著名的开悟法语。
一句简单的“吃茶去”被多次重复,其机关在于暗示深奥的禅悟就在这平常事中,而非刻意执著。佛就在平常心中,平常心即道。目的在于强调自己去参悟。
“万法归一,一归何处”,是赵州禅师的著名禅语。
一僧问赵州:“万法归一,一归何处?”
师云:“我在青州作一领布衫,重七斤。”
这是佛家空观的禅偈。佛归万物,万法归一,万法是世间一切万物及境相,万法是八万四千法门。
“一”是什么?是佛家的空观。一归何处?归于当下,归于自心。其机锋在于破执著。用牛头不对马嘴的答案回答对方,表示对对方问题的不屑。
● ● ●
本文摘自《中国禅的智慧—杨力说禅》
作者:杨力
出版:九州出版社
禅学是国学的重要内容,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博大精深的佛禅与儒学、易学、道学一起构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。千百年来佛禅曾经对中国的思想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。
杨力教授这本《中国禅的智慧——杨力说禅》是她研究佛禅文化的又一次升华。本书深入浅出,通俗易懂,从学者的视角对佛禅文化进行阐述,相信该书将会给国学及佛禅文化爱好者带来新的启示。
点击阅读原文,加入读书会,成为会员,参与我们不定期举行的免费福利赠送活动;另,您也将会在每个节气日在所填写的邮箱中收到我们送出的《读·享 | 九州》电子杂志。
ID:jzhpress
长按识别左边二维码,
书香九州,智慧长留。
Copyright ©2016年
九州出版社读享团
Email:jzhpress@126.com
企鹅:2635599399
个人微信号:jiuzhou911,暗号:寂寞就读书